前些时候听说五粮液集团也跃跃欲试企图挺进汽车行业,不禁感到有些郁闷不爽。其实,我担心的倒不是他们用酒精烧汽车,而是怕我喝的五粮液里染上了汽油味儿,成了非常5+1。试想,像五粮液这样拥有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中国大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他们若是一不小心败坏了几个汽车品牌,倒还无关紧要,那毕竟是洋人发明的,并且现在满大街都是。如果一不留神糟蹋了祖先留下的“杯中物”之酿造绝技及其传世盛名,则实在是罪非轻矣。 为什么五粮液要造汽车?为什么企业经营要多元化?为什么当今的中国企业尤其喜好多元化经营?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战略管理文献中关于多元化动因的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基本思路,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特定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也为它们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额外的刺激和压力。然而,笔者以为,从根儿上说,现时的多元化举措,基本上反映的是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企业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要成就什么。其实,这正是心浮气躁、不够敬业的突出表现。我们企业的多元化通常并非顺藤摸瓜、锦上添花,而往往是瞎摸乱撞,走哪儿都不是家。 大家都知道,规避风险恐怕应该是导致多元化经营的最原始的动机,所谓“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此,多元化可以被想象成一种保险,这边出事,那边可以找回来。这种说法,应该说不无道理。然而,真正知道自己做什么的企业,往往不需要这种额外的保险。巴菲特曾有如下评论:“多元化是对无知的一种保护。对于那些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越是对一个行业专注和执着,越是容易理解其各种风险的性质与化解途径。一个行业中最为敬业的专家型企业,往往是该行业引领潮流和兴风作浪者,给别人带来风险,而不是忙于规避和应对别人带来的风险。 疯牛病并没有击垮靠牛肉做买卖的麦当劳。禽流感也没有绊倒主要经营鸡肉食品的肯德基。这些专项冠军知道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地从安全的货源进行采购。不管大家如何褒贬麦肯锡,麦肯锡只做咨询业务,没有满世界办班,教你如何当老板,密授如何搞咨询。劳力士手表几百年来就那么几款产品,没有说去给你做顶级闹钟。巴菲特的博克希尔投资公司,作为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控股空司,其所持有股权的主要企业,也基本都是在某个行业做到单项冠军或强手的地位,比如盖口保险公司、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和乳品皇后等。 这里的启示是,真正要多元化的是在巴菲特的投资公司这一层面,而不是企业层面。企业应该专注于它们自己的特长,在某些领域有所成就,独领风骚,而投资者则自己可以通过投资多种业务而分散风险。即使像巴菲特这样的貌似非相关性多元化的控股公司,其控股的企业之业务间也有其经久一致的内在逻辑关系,那就是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是真正懂得自己在干什么的。即使在高科技股泡沫吹得最大的时候,他也并未擅越雷池一步。早在1996年,巴菲特与盖茨在华盛顿大学共同演讲的时候,他就说自己不懂高科技行业,因此完全是出于友情,他买了盖茨微软的股票100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