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雄 2006 第9期 特别推荐 浏览数: 营销人的销售业绩,源自生活圈中汲取的养分。一个期望不断成功的营销人,应该编织怎样的生活圈呢? 生活的积累,是支持营销人业绩提升的平台。当大家都过度聚焦于工作本身时,不妨关注一下营销人的生活圈子。也许,生活圈子是工作业绩提升的突破口。 你在什么样的圈子生活、交往,最终会被这个圈子影响、同化,生活圈子对个人的影响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往往超过一次培训所产生的短期冲击。一个生活圈子里的人接触时间长了,会产生同质化。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看一个人的未来,要看他的生活圈子。 大部分人的生活圈子是自然形成、慢慢积累的,但有明确人生和工作目标的人则可能着意去编织有利于职涯成长的生活圈子。古代的“孟母三迁”,就是刻意编织生活圈子的经典。那么对于一个期望不断成功的营销人,应该编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圈子呢? 觅来恩师得点化 你的生活中有恩师吗?恩师是生活圈里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有恩师的不断点拨,你就能不断进步,甚至恩师的一次点拨就能让你受益终身。职业生涯的恩师既可能是你的父母和长辈,也可能是你的上司,还可能是其他机缘所拜的老师。恩师通常是一个人的精神导师,他不像同事、上下级、合作伙伴那样牵涉利益。恩师的作用在于:在你沉沦之时振奋你,在你得意之时提醒你,在你迷途之时点化你。 恩师的财富是他们的阅历、知识、见解和资源,这恰恰是年轻人所缺乏的。我原来有一部下,因为营销中的一件事感动了我,我就经常提醒他、点化他,甚至利用自己的资源推荐他。每到逢年过节,他总要来看望我,并且征求我对事业、人生、家庭的意见,我与他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以前的上下级关系。我的很多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之时,也会主动征求我的意见,与少数交往比较密切的学生之间已经超越了师生关系。常有人告诉我:“你几年前讲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还有人说:“我选择现在的职业就是受你的影响。”这就是恩师的作用。 找到恩师,通常有一个因缘机巧的故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投缘”是成为恩师的第一要素。虽然无意识地巧遇恩师可能是一个人的缘分,但如果有意识地求师、拜师,你的成长速度就更不一般。 说到恩师,不免又联想到师傅。现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培训体系的完善,使学徒制几乎成为历史。在学徒制里,工作和生活是不分家的,工作上是学徒,生活上要敬孝,既教你做事又教你做人。虽然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已经替代了学徒制,但是,要成为真正的高手,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还是无能为力的。师傅长年积累的技能,能让你浓缩人生。 与恩师所起的精神导师的作用不同,师傅是教给我们人生技能的老师。师傅是把书本上没有或书本上无法传授的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徒弟。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的老总,创业之初就请我当老师,现在创业10年了,仍然聘请我为“首席顾问”,每个月要定期向我“汇报”工作。尽管这位老总拿到了MBA学位,读完了博士,参加了无数次的培训,听了无数次的讲座,但他总觉得那些谁都可以听的“真理”替代不了“师傅”传授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一个只懂得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是没有前途的,这等于自己从零起步,要多交学费。如果有师傅,你就可以沿着师傅出的路过河,你的提升速度就会比同辈快得多。以谁为师傅?既可以拜公司内那些经验丰富的高手为师,也可以拜企业外部的高手为师。 沙龙圈里聚人脉 你有沙龙圈吗?每个人都有朋友圈,我把朋友圈分为两种:一种以交流为主,称之为沙龙圈;一种以吃喝玩乐为主,有时被人们称为“狐朋狗友”。有的朋友圈会影响工作,今天邀你打麻将,明天邀你撮一顿。有的朋友圈以沙龙式的交流为主,这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很有用。我在郑州就有一个营销沙龙圈,以营销专家、企业老总、媒体人士为核心,交流的方式是喝咖啡、喝茶、郊游等。这种沙龙圈会传递很多业内信息,朋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推介,既提升了个人视野,也扩大了商圈范围。 同事圈中寻机会 你有同事圈吗?大家都有同事,但却不一定都有同事圈。在参加某企业的销售会议时,我发现营销人之间虽然同事多年,却根本不熟悉,业务员之间也缺少交流。这些营销人长驻不同的市场,除了上下级之间的纵向交流外,缺乏横向交流。然而少数“有心”的营销人与其他市场上优秀营销人的横向交流则很频繁,对方的市场状况如何、下一步采取什么动作都了如指掌。这种交流对营销人的提升很重要。如果一个营销人的视野、信息长期局限于某个局部市场,是不容易发现规律和趋势的,同事之间的横向交流,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行业圈中展拳脚 你有行业圈吗?营销人长年在外奔波,总是抱怨业余生活很孤独无聊,白天与经销商、客户打交道,晚上望着天花板发呆。有一位营销人说他晚上没事就抽烟,两个月时间把宾馆的一间新房子都熏黄了。我想,那是因为他没有建立“行业圈”。 在参加一家食品企业的销售会议时,一名业务员说他与娃哈哈的业务员很熟,我就问他:“你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业务员说只是与对方在一起聊天而已。我想,这就是很好的可以利用的生活圈子。几乎所有驻外营销人都有孤独感,你主动去融入对方的生活,对方自然会欣喜的。那些优秀企业的营销人,个人能力也许并不突出,但只要搭上优秀企业的平台,他们就变得“厉害”起来,常与优秀企业派驻当地的业务员交朋友,虚心讨教,既可以消除双方共有的寂寥,也有助于自身的成长,甚至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 拜徒学艺亦收获 你有学生圈吗?当大家都提倡拜师学艺时,我发现“拜徒学艺”可能比拜师学艺效果更好。听了老师一堂课,可能转眼就忘了。让你给学生讲一堂课,可能终生都忘不了。你要给学生讲明白,自己必须更明白。给人一瓢,自己得有一桶。为了教学生,老师就逼着自己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讲,好为人师也是一大优点。本人作为老师,只要学生提问题,我就会思考,正是在思考中,我觉得自己在不断进步。因此,当你修炼到一定功夫,不妨收几个弟子。 一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源泉是“三读”,即读书、读人、读事。离开学校后,读书不再是知识来源的主要方式,读人和读事成为个人素养的主要方式。“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就是读人相比于读书的高效率,因此,与人的交往方式,很大程度决定个人的未来。相比于工作圈子的紧张、竞争和利益交换,生活圈子以更轻松的方式影响着个人。营销人要想成功,就要有意识地去建立起对个人成长有利的生活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