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重建论--一种超越时代的管理哲学与方法论 前言 本书的命题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研究,整个理论框架,大量的概念和知识重建的经验--科学理性模型,都是在长期的实践、理论研究中逐渐形成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说明了人类生命自然生产的艰苦过程,而本项命题的研究则是经历了20多年的孕育,才得以初步完成。虽然她已成型,但是她仍然是摇篮里的婴儿,还需要更多的抚育,培养。 经营过程重建是知识重建 1987年我发表了《浅论辩证逻辑推理在经营决策中的运用》[1]一文,次年在一次中国机械工业部的关于“竞争”的讨论会上,我作了主题发言,在阐述同行业和同产品市场竞争时,首次使用了“立体竞争”[2]的概念 ,那标志着我模糊的命题--经营过程重建是知识重建。 当时我已在无线电企业和机械企业工作了10年,从一个操作工人、供应销售科、技术科、财务科、人事科的职员,科长,到担任厂长。经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和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整个生产制造型企业都在进行以供应、生产为主的计划过程向以销售为主的经营过程转轨变型。在转轨变型阶段,许多管理人员并不懂“以销定产”的基本原理,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引进西方各种经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新的管理思想重建。 当时企业界都在进行“以销定产”的经营重建,我在企业管理中也开始用柯特勒创立的《营销管理》[3]理论对企业的市场进行细分,并对价格、运输方式、销售渠道等要素进行组合研究,形成新的营销策略,并在销售中取得很好效果。由此,我逐渐认识到经营过程的重建就是知识重建。 管理就是知识重建 1999年3 月,我在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中,主要的论点是管理就是知识重建。比过去的观点已有更深的认识,她起源于我新的理论与实际工作、学习相结合的过程。 1989年--1992年,我在南京航空学院做硕士学位论文,跟随我的导师倪树根教授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在纵览东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基础上产生了粗浅的认识:诸多的管理流派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区域,产生了色彩纷呈的管理思想及方法,而每一次理论的演变,基本上都是一次知识重建。1992年毕业后,我分别在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证券公司、房地产公司、信息技术企业等机构工作,管理者的角色多次变换,扮演过政府管理人员、做过企业的外部股东和企业的财务管理顾问、也做了几家企业的总经理;在学术界参加了许多的会议、研讨等等。甚至创建和接管过几家企业。那些经历让我感到最深的认识是: A、任何一个企业的新建和再造都要经过如下的商务流程: 物质商品 知识产品 金融产品 金融商品 知识商品 从这个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重建贯穿于企业创建和再造的全过程。 在从事管理工作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企业常常因为知识不足和已有的知识运用不当而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在我与同行们做上市公司重组、公开发行、上市和二级市场的形象塑造等投资银行业务中,重大的行为和结果无一不是先由券商、会计师、律师等专家组进行事先的谋划而完成的;在我们所做的大量的管理决策中,我已有的知识和我能请到的专家知识的整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B、传统观点认为,企业投资始于剩余资本增值的需求-雇用劳动;而我发现实践中大量的企业始于知识创造价值的需求--“雇用资本”。中国一些企业是用信贷资金进行长期资本的投资和企业扩张、企业中优先股占多数等等都是这种情况。我曾参预创建过的轧钢厂、通讯公司和乡镇企业也是如此。西方国家也有类似情况。 正如至今不能忘记的美国学者弗雷德.R.戴维(F.R. David)曾经指出的那样:“战略管理的根基是否牢固,取决于管理者在如下方面的所得与所知:竞争者、市场、价格、供应商、政府、债权人、股东及遍布世界的用户。” ① 92年―95年我分别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证券公司一方面研读关于企业理论、投资理论、信息理论、金融理论等经济学著作,另一方面在国内外进行企业调查研究;一方面参预当时政府有关企业的政策制定,另一方面从事经济干部的培训工作和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的研究分析工作。由此,我开始认识到企业是一个知识的转化体,而企业所运行的环境是一个知识场,那里充满了知识。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都是知识重建的过程。 C、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与实际的许多情况不相符,我认为:企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本能是盈利,这与它的生存有关;它的手段是资源的转化技术,这与它的“生活”(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盈利多少)有关;它的目标是一段时间的“价值实现”或某种需要的满足,这与它的文化有关。好企业是在“本能――手段――目标”上做到完美的统一。 因此,我在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找到了更全面的资源配置模式: 问题 手段- 机会-途径-目标(我称为知识重建的模式之一) 潜能 D、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企业遍布全国各地,行业门类齐全,技术层次高低不等,经济成份多样,管理者的教育、修养、管理风格等等更是复杂多样。因此,我把中国企业的这种现状描述为管理程度的“垂直分布”,这是借用地理学中的术语。自然地理把山地植被――根据土壤垂直带谱结构、地带水平分异和气候高度坡向差异而分成若干垂直分布类型,如热带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温带湿润地区、干旱地区等类型,从而揭示出山地植被分布的规律。那么对于中国的企业,如果用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前后、从科学进步的快慢、社会发展的差异和时代的管理思想、方法特征来划分一下,所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都能找到用武之地。从生产方式上看,中国企业农业化生产手段、工业化生产手段和知识化生产手段并存,而且在地区、行业、部门和企业之间极不平衡。这就需要一种综合性的并且带有普遍性的管理理论作为管理指南,这种理论既要有很大的涵盖性又要有很强的实用性。 知识重建具有三相性,是人类思维与现实互动的完美方式,体现着创新和推动社会进化的重要功能 1999年3月,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做完之后,我开始从事管理就是知识重建的专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系统地查阅了大量的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学术成果,这些文献的综述将穿插在以后几章中每次的新概念和新的理论框架之间。管理作为人类的重要活动之一,但并不完全能代表人类的思维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的全部活动。因此一种想站的更高,建立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的欲望开始产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随后讨论的诸多文章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索罗斯所著《全球资本主义危机》[4]一书对我产生很大的冲击,他认为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思维与现实的关系是“复制”、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思维与现实关系是“反射”的观念使我产生批判性的更新观念。我开始意识到人类还有一种思维与现实的相互作用特性,那就是“知识重建”。重建具有“复制”、“反射”和“知识自加工”的三相性。 为此,我从欧文.拉洛兹的《系统哲学引论》[5] 和《系统、结构和经验》[6] 中吸收了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并理解了遗传,学习是人类进化的先天和后天的两个基本条件;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的著作《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7]一书中看到了西方当代科学人文、哲学的最新发展;从德国的哲学家《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复杂动力学》[8] 一书中找到了“知识重建三相性”的部分依据和哲学基础,初步理解了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方法论的效用;美国学者迈克尔.J.贝希着《达尔文的黑匣 子--生化理论对进化论的挑战》[9]一书中关于智能设计的重要描述让我开阔了很大的思路,他不仅指出传统的人造物是设计出来的,而且非人造物也是设计出来的,甚至生命也是设计出来的。人工生命作为一个学科诞生了,这更使我感到知识重建的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的深远性。从而使我具有了进化和设计的双重性自然、社会的发展观。 1999年到2000年,我以房地产公司为基础,创办IT行业的数码信息公司,不仅熟悉了图纸,建筑实物的设计、建设过程,而且认识到计算机把人的构思迅速地设计重建出“虚拟”的现实,再结合多年来计算机理论的学习,我悟出了“虚拟思维”的观念,也设计和创造出了“知识重建”的模型,再现了抽象的“知识重建”的过程、程序和模式。 由此,我的研究命题升华了,最终落实到阐述人类思维和现实互动的理论--知识重建,并且深深地认识到这是一种跨越时代的管理哲学和方法论,从而实现了跨域管理科学走向人类思维与现实互动新模式的研究目标。 知识重建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当我构思完知识重建的理论框架之后,再回到管理过程的考察和研究中,发现知识重建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从而为管理学奠定了管理哲学和方法论的基础。 诞生于多学科边缘的研究 我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查阅了多年的资料,在国内的上海、北京图书馆和许多大学的图书馆没有查到这一直接的命题;只有英国的安德泽杰.胡克金斯基在他所着的《管理宗师--世界一流管理思想》[10]一书中讲道:“知识的重建者--管理者--积极地寻找万灵药,尽管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他们仍然相信社会科学总能产生出奇的解决办法。” 仅这一句话,使我倍感黑暗中的探索有了一点光亮;1997年在美国蒙特利尔商学院和美林证券考察时也请教了业内的学者,也没有这一课题的资料;近几年通过互联网的环球网络(Web Site),也只能涉及到多个学科中相关的一点内容。 因此,我一方面感到命题的困难,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创新的冲动。而多学科的许多知识也不断地涌现出来,给了许多营养。这本书终于在多学科的边缘得以诞生。这些学科给予的支持中最有价值的一些理论观点,简要地列举如下: 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史所展现的深刻的理念, 人类对自然、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人类自身的目标 管理是使市场的效率更高,社会更公平的机制赖以存之久远的一种重要能力。我沿着如下一些研究的轨迹,逐步追寻到了管理重建的精髓。 (1)从管理物到管理人,从管理人到人、物交流管理; (2)从企业内部管理到企业环境管理,从环境到内外部平衡; (3)从官位主义到人际沟通,从单向沟通到网络交流; (4)从关注投资者到关注经营者,从关注组织到关注领导; (5)从控制到决策,从决策到知识重建; (6)从自然科学成果的应用到社会科学成果的应用; (7)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动态管理到生态管理; (8)从机械决定性到随机性,从单目标到多目标管理。 一些哲学理论和思想方法的运用 从怀特海的过程论哲学,到拉洛兹的系统论哲学;从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到迈因策尔的复杂性中的思维,他们把组织系统看成一种过程,自然--认知的系统和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所有那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我的研究中都有体现。我最重要的理论继承是物质和人类社会进化中、甚至人类的大脑都表现出层级化的复杂性网络的结构,都是非加和的非线性的、复杂性的整体,组织与环境都是互动的。 企业是一个知识集合体 纵观企业理论,大致分为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家理论、企业管理者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在我的研究中,我并不十分明确的引用和 批评了一些观点,但对德姆塞茨等学者关于企业基础的理论[11]进行了吸收。他们认为企业应被看作一个知识集合体,企业通过积累过程获得新知识。新知识逐渐融入到企业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中,成为左右企业未来知识积累的主导力量。我对此进行了更深的观察,并且融入到知识重建的能力理论中。 统一场论的启迪 物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某些知识的融合学习,使我在整个研究中有更广的眼界,牛顿、笛卡尔、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科学家关于统一场论的研究发展成果,其中关于规范的统一场论中的精辟论断:场既具有几何性,又具有量子性的学说始终照耀着我的知识场的论述本质。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的行为环境场与地理环境场的划分,使我终于明白了物理事件与心灵事件的联系与划分。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12]的谈话录中,关于文化场的论述正好成了我关于知识场创新理论的佐证。 知识建模与计算机 计算机等信息学和思维科学使我想起人类常常用已知的知识给未知的事件进行建模,欧拉的图论、哥德尔定理,他们都指出了目前的一条精神和思维限制的基本假设,他们认为精神模型是由其中所有知识都仔细形式化了的机器构成的。而这种仔细形式在无限的逼近现实,五个阶段的智能发展仍然没有解决智能机器与人脑的一致性,但在不断的逼近。如果抽象和缺省许多约束条件,智能机器可以替代,甚至超越人脑某些细化了的个别功能。虚拟现实的信息业最新技术的发展启迪了我关于思维方式和思维工具的新的理论发现和论述。 在进行许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中,我最终感到欣慰的是近20年这些知识重建,终于诞生了这本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