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lj [个人空间]
     注册  2005-09-26 发贴数 2764 精华贴 6 原创贴 1 来自 状态 正常
级别 版主 |
|
|
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搞好了,可以使企业迈上成功之道,走向良性循环;搞不好,很容易坏了企业的规矩,在员工中造成极不好的影响,企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成本,才能挽回已有的局面。确实,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最基本的要素,要建起来在于长期不懈坚持,而要毁坏它很容易--不坚持就足够了。所以,从影响方面来看,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要(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阐述的是,企业文化要搞好,还有另外一把“双任剑”,此“双剑”与彼“双剑”,一字之差,含义却是天壤之别。“刃”字“双剑”是剑的本意,指的是刀锋,影响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处于矛盾体的中介;而“任”字“双剑”重在任务,就是如何做,使事物朝着正的一方面发展。既然是“双任”,就是说,事物要朝正的一面发展,决不能单腿走路或失之偏颇,也就是同时要驱动双轮,履行两个任务:一个是信任,一个责任,这两个任务对于企业文化建设都很重要,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一个都不能少。 信任建设,重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软环境,使员工与企业之间达成心理契约;责任建设,重在塑造企业文化的硬环境,强化员工的执行(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力。企业文化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构成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是管理的一项职能,拆开讲,“控”是引导,即通过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来引导;“制”是约束,即通过建立责任制度来约束。 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成效不大,成功的也不多,为什么?就是没有把信任与责任这两个轮子同时运转起来,要么只重视信任,靠人治来管理企业,要么只相信制度,靠法治来维持企业。由这两种极端产生了两种畸形的企业文化,一种畸形就是所谓信任型的企业文化,这类型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中比较普遍,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过来,所具有的信任观念并非完全来源于管理上的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有一部分是在“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思想等政治理念主导下所产生的“大信任”意识,还有一部分是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正之风影响,产生的讲关系、讲裙带等不正常的“小信任”意识。不管“大信任”还是“小信任”,终究是人治,轻视法治或者脱离法治,这种企业文化肯定不能算成功的,长此下去,企业迟早是要出问题的,要出大问题。近年来一些国有煤矿企业为什么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就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信任与责任不能划等号,信任是代替不了责任的。 企业文化的另一种畸形,就是所谓责任型,这类型企业文化在外资、合资企业中比较突出,许多跨国公司来中国办企业,由于价值观、文化背景的不同,原来的企业文化不容易在中国本土得到员工的认同,加之沟通、交流方面的障碍因素,企业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通过建立心理契约来管理员工,只能从制度上加以约束,靠硬性的奖罚制度管理员工,由此造成老板与员工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屡屡发生,有的外资老板甚至泯灭人性,侮辱人格,体罚中国员工。我们说,这种所谓的企业文化不是与时俱进,而是逆潮流开时代倒车。 失之偏颇,两种极端的企业文化都是不成熟、不成功的表现。 一、企业文化的软环境--心理契约是彼此信任的基础 真正信任型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沟通、体现人文关怀、贯彻人本理念基础上的,信任型企业文化所反映的是企业与员工在心理上达成的高度默契,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能够真正做到上下同欲,官兵一致。原通用电气执行总裁韦尔奇的经营最高原则是:“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这是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一种依托企业谋略、企业文化而建立的经营管理平台。可我们许多企业的管理离这种境界还有很大的距离。据最新的一份权威调查分析:“在中国企业每一层次上,80%的时间用在管理上,仅有20%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而西方一些企业在管理工作中,“管”与“理”的比例是2∶8。实际上缺少信任的企业文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是,管理者“发号施令”,员工照章办事。在这些企业里,员工的最高目标就是干好分内的事,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晾在一边。受从众思维的 |
|
|

企业的出路在于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是共享一份团队的融洽的感情,关注并修正行为,影响并引导人生,感情淡薄使人平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