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常见的问题是论文的书写不够清楚,很难被导师读懂。论文应该直截了当,开首几段以后要表述出属于自己的新想法。如果导师看了几节后还不知所云,就会问:what’s the point?(你想说什么?)。如果看完全文后仍不知所云,教授就会得到一种印象,即(s)he does not know what (s)he is doing(他不知道他在做什么)。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问题,也反映了一个人对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论述方式中的问题。
经济学家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美国每年新毕业的经济学博士估计有一千以上。如果有一千人去申请一个职位,那末招聘单位的工作量就太大了。这么大的市场如何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呢?美国大学培养博士的经济系有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每年十月,经济系教授要开一次会,对本年度有意在美国找工作的博士候选人作一个内部分类,即根据学生的求职论文的质量以及其他因素,把他们按不同的就业目标分类。这些目标包括:研究型大学经济系或职业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独立的文科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其他大学、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商业(包括金融)机构,等等。对于研究型大学,还可细分为顶尖大学(约前10名)、领先大学(约前25名)、主要研究型大学(约前50名),等等。
通常情况下,副教授是有终身教职的,但有特例。比如,个别大学第二个合同给予的都是无终身教职的副教授职称(associate professor without tenure)。又比如,在有些大学,虽然大多数副教授是有终身教职的,但不排除无终身教职的副教授。特别是某人在获得终身教职前转换学校,新的学校会给予一个无终身教职的副教授职称。需要指出的是,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enure)不应翻译成“终身副教授”,后者容易被误解为终身只是副教授。如果一个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继续保持研究和教学的水平,经过五、六年时间可从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升到正教授。在美国,所有的正教授都有终身教职。把有终身教职的正教授翻译成“终身教授”一般不会引起误解。
评终身教职(tenure review)是学术职业道路上最为关键的一环。它的过程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评终身教职时,通常系主任先指定一个三人“临时委员会”(ad hoc committee),由它拟写一份详细的评审报告,提交系的全体有终身教职的教授们讨论、表决。投票规则不是按照简单多数法则,而是要求几乎一致同意,有个别人反对即可否决。系通过后,由系主任拟写一份综合全系意见的报告送交院和校。这两级的评审委员会中的任何一级都有否决权。只有当这两级的评审委员会都通过后,校长才正式发出聘书。